個案親身經歷!吃錯脂肪不只讓人變胖,更染上一身病

身為一個減重門診醫師,我常常都在講減重的議題,特別是針對「如何減去脂肪?」這一題我介紹過各種方法。但是你知道嗎?減重的人雖然需要關注脂肪的含量,但是脂肪對於心血管的健康、營養均衡、抗發炎,或者是我們的腦神經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!

大腦、神經髓鞘都由脂肪組成?

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脂肪會跟神經有關係呢?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豬腦的圖片,或者是看過它的實體,其實它就是軟軟的像豆腐,而裡面的組成其實大部分都是脂肪喔!除了大腦,我們的神經外面也會包覆一層神經的「髓鞘」——也是由脂肪所構成的!所以脂肪在我們的體內其實無所不在,那這麼重要的脂肪,你真的了解它嗎?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吧。

飽和、不飽和脂肪酸究竟是什麼?

講到脂肪,一定會馬上想到「脂肪酸」(Fatty Acid),因為幾乎每天都有新聞、電視節目在討論它,叫我們要吃不飽和的脂肪酸,或者多攝取 Omega-3 ⋯。這麼多種的脂肪酸,它們有什麼差別?首先要來了解一下脂肪酸的結構,它的結構是一個甘油加上 3 個脂肪酸,所以叫做三酸甘油酯(Triglycerides)。所謂的三酸甘油酯就是 1 個甘油加上 3 個脂肪酸,脂肪酸是由碳、氫、氧結合在一起,連成一長串形成的分子,有點像是一排小朋友手牽手站在一起,然後握著一個甘油,一個升旗桿。

所以其實我們的脂肪酸就是 3 排的小朋友抓著一個升旗桿,那不同的脂肪酸,像飽和脂肪酸、不飽和脂肪酸、Omega-3、Omega-6⋯⋯其實甘油都是一樣的,是後面的小朋友的狀態不一樣,它就會形成不同的脂肪酸。

飽和脂肪酸——較穩定、大多固態

我們就從最常聽到的飽和脂肪開始好了,所謂的飽和脂肪酸,就是這一排手牽著手的小朋友,他們每個人兩隻手、手牽手都已經牽滿了,所以他們已經「飽和」了——沒有多餘的手去牽別人了。所以飽和脂肪通常它的穩定度也是比較高的,比較耐熱且不容易變質,而且大部分呢,在室溫下都是固態的,所以大家比較常看到的像是牛油、豬油、鵝油這些動物性的油脂,或者是像椰子油、棕櫚油這些植物性的油脂,在室溫下是固態的。

飽和脂肪酸——不穩定、大多液態

而所謂的不飽和脂肪酸就是指,如果在這個脂肪酸的結構裡,這些小朋友當中有一個或者是不只一個,他有多了一隻手還可以去牽別人,那它就是不飽和脂肪酸——如果只有一個,那就是單元不飽和;如果有不止一個,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。因為它多出了這一隻手,可以跟外在的環境互動,所以大家也可以想像,不飽和脂肪酸它的穩定度會比較低一點點,它比較容易氧化、容易變質,也通常比較不那麼耐高溫,而室溫下通常是液態的。大部分的植物油是屬於這一類,像是花生油、芝麻油、大豆、葵花油,或者是橄欖油、苦茶油等等的,這些液態油都是屬於不飽和脂肪酸。

Omega-3、Omega-6 的差異

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可以分成我們常聽到的 Omega-3、Omega-6。它們差在哪裡呢?其實答案就是「第一個雙鍵」的位置,在脂肪酸的化學式當中,雙鍵位於甲基端數來第 3 個碳上面,那就是 Omega-3;如果雙鍵位於第 6 個碳,就是 Omega-6。所以其實要了解脂肪很簡單,就是了解脂肪酸是什麼樣的形式?排列得多長?它中間有沒有多出來的手?就可以知道脂肪的特性了。

Omega-3、Omega-6 攝取多少怎麼看?

為什麼常常都會聽到大家就說要重視 Omega-3 的攝取,或者是 Omega-3 跟 -6 的比值呢?因為這兩種脂肪酸都是身體沒有辦法自行合成製造的,我們稱之為「必需脂肪酸」,因此就完全有賴於我們從日常的飲食中攝取,所以你有沒有吃到足夠的量,就會顯得特別重要。

現在大部分新聞都會呼籲要補充 Omega-3 ,很少聽到要補充 Omega-6 ,這是因為日常的飲食已經攝取足夠 Omega-6 甚至太多了。這邊有個圖,可以看到近代 Omega-3 、Omega-6 跟飽和脂肪攝取量的演進——你會發現,其實 Omega-3 大家的攝取量差不多,然而 Omega-6 的攝取量卻在近年急劇增加。這跟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,包含我們烹飪用油的選擇,還有增加加工食品的攝取。

在功能醫學裡面,我們會實際抽血去看你的細胞膜裡面 Omega 三跟六的比值。最理想的狀態下,紅血球上的脂肪酸,三跟六的比例應該是要是 1 比 1 的,甚至 3 比 1 都還算是可以接受,意思是:每一份子的 Omega-3 搭配最多 3 分子的 Omega-6,但是實際上根據統計,臺灣人的 Omega-6 跟 -3 的平均比值其實是 20 左右——也就是 Omega-6 比例已經遠遠超過Omega-3 了!


脂肪酸比例失衡的後果——身體發炎

為什麼兩種脂肪酸比例失衡是這麼嚴重的事呢?因為 Omega-6 在身體內扮演了一個促發炎的角色。要注意的是,其實發炎並不是完全不好,發炎有的時候是身體裡修復所必經的過程。但是當身體一直處於發炎的狀態,而負責降低發炎的 Omega-3 不足的時候,這個時候身體難免就會處於低度發炎的狀態而影響到健康了。

飽和脂肪酸介紹

飽和脂肪酸又可以因為脂肪酸長度——小朋友手牽手長度的不同,可以分成短、中、長鏈的脂肪酸。長鏈的脂肪酸需要經過身體分解才能夠吸收,短鏈、中鏈脂肪酸則可以直接進入肝臟,被轉化成能量使用

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生酮很流行的時候,很多人會使用中鏈脂肪酸(MCT)作為「防彈咖啡」的成分,因為它不需要經過身體的轉化、可以直接被利用。在身體還不是很會使用脂肪的能量時,中鏈脂肪酸可以作為一個很有效的銜接。

Omega-3、Omega-6 比例失衡的個案

知道這些到底對大家有什麼幫助呢?像我有一個個案,他是一個年輕的上班族,三餐都外食,因為食量大,所以常吃一些炒飯炒麵等比較有飽足感,或者一些高油的食物。他來門診的時候就跟我說他的過敏很嚴重,常常都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,而且運動後身體的痠痛都持續很久,他有的時候還有很燥熱的感覺,但是又沒有發燒,就是不太舒服說不上來。

實際上他的症狀其實跟發炎有關!有的人可能以為這些症狀只是過敏,稍微不舒服所以沒什麼關係,但「慢性發炎」其實是很多現在文明病背後的元兇,像是三高、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關節炎、癌症跟自體免疫疾病⋯⋯都跟發炎脫不了關係。

因此我就幫他做了紅血球檢測,去看他體內脂肪酸分佈而發現,他的 Omega-3、Omega-6 比值嚴重失衡,所以身體一直處於高度發炎的狀態。我就建議他適度的調整飲食結構,還是可以吃食物中自帶的油脂,譬如說鮭魚或者是雞肉,但盡量避開太多額外添加的油脂,像是使用大量油脂去爆炒的食物。同時,我建議他攝取抗發炎的食材,像各種顏色的蔬菜、適量的水果等等。我也建議他從飲食跟營養品去平衡 Omega-3、Omega-6 的失衡,包含多攝取一些富含Omega-3 的食物,像是魚類、亞麻仁這種植物性的 Omega-3 的來源,以及直接補充魚油。

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,他的發炎程度大幅改善,人沒有那麼不舒服,而在抽血報告上,他的 Omega-3、Omega-6 比值也回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。

惡名昭彰的「反式脂肪」

關於油脂,最惡名昭彰的就是「反式脂肪」。其實反式脂肪的出現是立意良善,因為發現不飽和脂肪酸,它相對不穩定嘛,不利於長久的運送跟保存。那科學家就發現,如果加了一個氫化的過程,不飽和脂肪酸的結構就會穩定下來,有點類似於「飽和脂肪」不易變質的現象。

但是多年後卻發現氫化的脂肪,反而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幫手,因為在氫化的過程脂肪酸的結構會改變,從順式變成反式,好像手扭到的小朋友一樣。結構改變反而造成心血管阻塞的結果,因此歐盟、美國都已經禁止反式脂肪被用於食品添加物,但是大家還是可以留意一下,避免像乳瑪琳或人造奶油等等食品,裡面會含有反式脂肪。

今天跟大家分享這麼多,主要還是因為一句話:「You are you eat.」吃進來的東西會決定你的身體的營養跟健康狀態,今天我們分享就到這裡,如果有任何減重的疑慮,歡迎私訊給我們,我們會為您解惑。

減重前先來「肥胖健檢」

精密胰島素阻抗抽血檢驗

北秀精準減重門診團隊提供的「胰島素阻抗抽血檢驗」,如何達到最佳的測試效果?

關鍵在「抽三劑血」!第一劑血抽完以後請客戶喝下葡萄糖液,後續再抽第二、第三劑。

能夠觀察出患者身體血糖一般水準,以及胰島素的反應在兩小時的期間內變化,量測有無「胰島素阻抗」狀況。

抽血檢驗專案包含:

  • 59 項檢查項目
  • 營養師飲食諮詢
  • Inbody 檢測
  • 醫師解說報告
icon_BackToTop